嵌入式应用Linux裁减的初次尝试
前段时间因为嵌入式应用开发的需要,对Linux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裁减。由于是初次接触Linux启动的核心部分,所以基本上还是对网上各种裁减方案的拼凑和整理,包含自己理解的部分实在很少。总的来说效果不算理想,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这里就大致说说目前这个Linux裁减方案的“雏形”吧。
1. 内核裁减
对Linux内核部分的裁减主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了重编译,去掉了大部分用不上的特性,以及实际硬件环境之外的设备驱动。这一过程没啥技术含量,就不细说了。
- initrd改造
常规的Linux系统启动过程中,initrd仅仅充当一个临时的rootfs,在加载实际的rootfs后即被卸载或转移。出于精简的考虑,我将原rootfs并入了initrd,让它直接充当rootfs,以节省启动时间,并减小体积。(这个改造方案相对来说最简单,也足以满足实际需要)
改造的过程主要是基于原make install自动生成的initrd镜像之上,进行以下“手术”:
(1) 用BusyBox的linuxrc替代原initrd中的初始化脚本,并将原linuxrc脚本中有用得上的初始化任务都合并至etc/inittab中,以节省启动时间。
(2) 因为要充当rootfs,所以还需为initrd添加Linux启动及运行所必须的一些文件夹和文件(主要复制自原rootfs):
/dev<br />
tty3 - tty10 终端会话设备(Console登录使用)<br />
ttyS0、ttyS1 串口终端设备(串口登录使用)<br />
ptmx、pts 虚拟终端设备(远程登录使用)<br />
/etc<br />
fstab 加载设备的配置文件(后面详述)<br />
gettydefs 仅保留Virtual Console一项<br />
group 仅保留root对应的项<br />
hostname 包含本机的主机名<br />
inittab 初始化脚本(后面详述)<br />
issue 包含本机的全程登录欢迎文字<br />
passwd 仅保留root对应的项<br />
shadow 仅保留root对应的项<br />
termcap 仅保留用于本地console及远程登录的配置项<br />
/etc/init.d<br />
rcS 次级初始化脚本(后面详述)<br />
/lib<br />
libcrypt.so.1 登录认证(login)所需的库文件<br />
/mnt<br />
/proc<br />
/sys<br />
/tmp<br />
/usr<br />
/var
(3) 修改etc/fstab存储设备加载配置文件,只包含下面四行:
sysfs /sys sysfs defaults 0 0<br />
proc /proc proc defaults 0 0<br />
tmpfs /dev/shm tmpfs size=512m 0 0<br />
devpts /dev/pts devpts defaults 0 0
由于实际硬件环境的内存比较大,所以给临时文件系统分配的内存上限比较充裕
(4) 创建etc/inittab初始化脚本。由于init模块采用了BusyBox的精简版本,而它采用的inittab文件格式较普通版本有一些区别,所以特别按照BusyBox的格式重新编写了。文件较大,下面仅列举其中的关键部分:
`::sysinit:/bin/mount -a 加载etc/fstab中配置的所有存储设备
::sysinit:/bin/mkdir /dev/shm/var 在tmpfs中划分用作var的部分
::sysinit:/bin/mkdir /dev/shm/tmp 在tmpfs中划分用作tmp的部分
::sysinit:/bin/chmod 1777 /dev/shm/var 修改var为合适的权限
::sysinit:/bin/chmod 1777 /dev/shm/tmp 修改tmp为合适的权限
::sysinit:/bin/mount –bind /dev/shm/var /var 将/var绑定到tmpfs中
::sysinit:/bin/mount –bind /dev/shm/tmp /tmp 将/tmp绑定到tmpfs中</p>
::sysinit:/bin/hostname -F /etc/hostname 从etc/hostname中读取并设置主机名
::sysinit:/sbin/ifconfig lo 127.0.0.1 up 配置IP环回界面
::sysinit:/sbin/telnetd 启动Telnet Daemon
::sysinit:/etc/init.d/rcS 调用次级初始化脚本(完成不能在inittab中进行的初始化任务)
::sysinit:/bin/mkdir /var/log 创建日志文件夹
::sysinit:/bin/touch /var/log/messages 创建日志文件
::respawn:/sbin/syslogd -n -m 30 -C 加载循环缓冲模式的系统日志daemon
::respawn:/sbin/klogd -n
::askfirst:/bin/login 在console创建登录进程
tty2::askfirst:/bin/login 在tty2-tty6上创建额外的登录进程
tty3::askfirst:/bin/login
...
ttyS0::respawn:/sbin/getty -L ttyS0 115200 vt100 在串口COM1上创建登录进程
tty10::respawn:/sbin/logread -f 将所有日志打印输出到tty10`
(5) 创建etc/init.d/rcS次级初始化脚本,包含以下内容:
`/bin/mount -o remount,rw / 将rootfs重新加载为可读可写方式`
注:由于试验的方便,生成的initrd采用了Ext2文件系统。在实际应用中考虑换为CRAMFS(压缩ROM镜像文件系统),以进一步缩减镜像文件体积并提高读取效率。
3. Boot Loader修改
由于这个裁减方案仅仅使用了内核镜像及initrd,保持了与标准引导方式的高度兼容,因此适用于几乎任何Boot Loader。由于裁减实验中需要频繁替换内核和initrd镜像,因此使用了便于控制的GRUB,以提高实验效率。如果最终方案采取Flash作为镜像载体,则建议使用LILO,以提高兼容性并节省空间。
为了与本方案中以initrd作为rootfs保持一致,Boot Loader的配置文件中需要修改引导参数,指定“root=/dev/ram0”,无需其它额外的参数。
经过上述裁减,整个Linux的启动时间已经缩短到10s以内。内核+initrd的镜像大小也不足3M,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。后续会针对启动的各个环节作进一步的分析和优化,以期进一步缩短启动时间。